他曾经是一名小采购员,多年来,凭着精明和勤奋、锲而不舍的精神,从5万元起家摇身变成了身家千万的“塑编大王”,闯出了一条闪光的创业路,演绎了小人物变成大老板的真实故事。
创业坎坷路
说他是小人物,是因为早些年王举只是夏邑县罗庄粮管所的一名普通职工,负责单位所需物品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。一次,王举到南方采购面粉袋,看到一些温州老板做包装袋生意红火,不少人成了百万富翁。而在家乡夏邑县这却是个空白,而且市场需求量极大。发现了这个巨大的商机,王举激动得整整一宿没睡着觉。从南方回来后,他就决定放弃别人羡慕的工作,停职在县城开办了第一家包装袋批发门市部,开始了经营包装袋的生意。
创业伊始,由于王举诚信经营,又加上进的货适销对路,生意红火,利润也源源不断地积累,他终于淘到了他事业发展的第一桶金。不久,其他人看到他赚钱了,也争相干了起来,出现了同行间的相互压价等恶性竞争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王举决定转移战场,把包装袋的经销改成办厂加工。
“万事开头难”这句老话一次又一次在王举的创业过程中得到验证。虽然企业建成了,但却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,看似简单的技术操作起来难度很大。为了解决技术难题,他到南方一家编织袋厂给别人打工,从最基础的拉丝、编织工种做起,一项一项他都扎扎实实地学,认真地记,直到学成为止,并把打工时结交的朋友带回工厂,高薪聘请他们当厂里的技术指导。
就这样,企业在艰难中跋涉,从无到有,像滚雪球似地逐步发展壮大,到2005年,王举的公司已发展到占地50余亩,员工200多人,拥有各种生产线100多条,总资产达1800万元的现代化企业。
守业巧心思
随着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大,资金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。为了能让企业加快发展,尽快打破资金瓶颈。2006年,在王举的极力争取下,他与温州一家企业实现联合,引资3000万元,对企业一些高能耗的老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,并引进了一套国际领先的编织袋印刷设备,并在2007年获得了国家食品包装质量安全认证。
2008年,受经济危机影响,公司传统的业务受到不小的冲击,面粉袋、食品袋等低端产品订单缩水,效益下滑。为了扭转局面,他投资1000万元引进国外技术,新上了一条内黏膜化肥包装生产线,填补了国内空白,产品很快占到苏、鲁、豫、皖地区市场份额的26%以上,年产各种塑编包装袋1亿条。
追求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目标,回报社会是企业家的人生追求。王举在发展企业自己致富的同时,还怀着一颗对社会感恩的心,他常说:“没有党的好政策,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,我的企业不会发展那么快,我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。”为此,他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,每年都要为贫困户、五保户捐款、捐物,为农村小学建设投资,对困难家庭学生进行资助,等等。王举的举动得到了大家的肯定,他被选为夏邑县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、夏邑县政协委员,并荣获“商丘市十大农民企业家”、“夏邑县十大杰出青年”等称号。(郭辉)
|